邛 崃 的 竹 邛崃是“竹”的故乡,千姿百态的竹在这里生根发芽,连绵万亩竹海。让邛崃成为了成都最大的竹源基地。 关于“竹”的故事,在邛崃言之不尽,它养育了百代邛人,更是他们的精神依归。人与竹相辅而生,成就了多少流芳百世的绝技,惊艳了世界。
瓷 胎 竹 编/ 竹与瓷的相遇
邛崃的瓷与竹,在百年前相遇。 柔韧无骨的竹丝紧紧扣在瓷胎之上,仿佛生来便交融在一起,精美绝伦,巧夺天工。
瓷胎竹编难度极高,产量极少,在源起的清代只能作为贡品和礼品,供皇宫贵族享用,被世人誉为“东方艺术之花”。
邛崃地区盛产的慈竹,竹节修长,是做瓷胎竹编的最优材料。匠人需要挑选节长66厘米以上,没有划痕和花斑的两岁慈竹,这种慈竹的竹节能拉出比头发还细的丝,柔软、坚韧,便于编织。
经历刮青、晒色、破节、卷竹、劈竹、启薄、刮片、揉丝等十几道工序后,形成完全一致粗细的竹丝,标准“特细丝”能达到0.01-0.015mm,相当于一两根头发的粗细。
每一道都只能手工完成,无法用机器替代,一百斤竹子,最后只能抽出八两丝。
然而更难的还在后面,整个编织的过程,只靠匠人的一双巧手和一把刀,让细软的竹丝紧紧扣住胎体,不留一丝缝隙,不需要借助胶水等其他固定材料,能一体成型。因此也叫“竹丝扣瓷”。 这不仅需要力度得当,还特别费眼睛,很多人做到50岁,就不能再做了。且心无旁骛,才能成就精品。
如今的瓷胎竹编,正积极地走向市场,走向世界。国际顶级品牌爱马仕旗下中国品牌“上下”,曾与平乐的瓷胎竹编匠人,共同打造了一款名为“桥”的竹丝扣瓷系列,畅销海内外。并达成了长期合作,拓展更多的品类,将产品推向世界各地。
竹 麻 号 子/ 竹的前世今生
邛崃的竹,拥有多重生命,它可以在日月精华的淬炼中,在响彻竹海的号子中,得到升华,成为另一种形式延续世间。
平乐,是著名的纸乡,据《邛州志》载:“成都草纸半平乐”。自中国造纸术发明以来,聪明睿智的平乐人便利用本地丰富的竹资源开始制造卫生手纸,俗名“火草纸”和另一种祭祖用纸,俗名“黄千纸”。
打竹麻,就是造纸的工序之一,工人们需要用工具把完整的竹子打碎,这是一项非常费体力的工作。 当地手工造纸共有72道工序,全部流程约需三个月,在漫长而单调的生产劳动中,制作号子(竹麻号子)应运而生。
竹麻号子唱腔原始质朴、悠扬婉转、激情四溢,随着打竹麻的过程,时而激越,时而舒缓,时而单领,时而联唱,时而一领众合……内容丰富而充满情绪。 这个保存和传唱悠久的民间劳动号子,充满了浓郁的川西特色,古蜀文化的神采在这热烈奔放的艺术美感中,展现得淋漓尽致。 随着时代的变迁、生活方式的演化,竹麻号子的唱词也在成长和改变,不变的是,质朴的韵律和振奋的节奏,穿越岁月时光激励了更多的人砥砺奋进,努力创造。
竹麻号子的一代代传人,将珍贵的资料收集整理留存下来,曲调也逐渐被记录保存了下来。在今天,竹麻号子成为了一种艺术表现形式,在平乐古镇邛州园里,能沉浸式体验到竹麻号子的演出。 竹麻号子承载着川西劳动人民的智慧,走出平乐、走出四川,被更多的人知晓和传承。
平 乐 竹 龙/ 竹遇风雨化龙
2021年,央视国际频道《传奇中国节·春节》栏目向世界讲述,世界最长竹龙“飞”进平乐,带你感受浓浓中国年。
在平乐古镇舞龙的习俗已持续千年,每逢春节,人们都会舞龙来庆祝丰收,祈福新年平安。 平乐古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“瓷胎竹编”和“竹麻号子”的故乡,妙趣横生的竹编诞生了“竹龙迎春”,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年俗活动,这种技艺和表演形式,也晋升成为“非遗”项目。
平乐竹龙有99米长,寓意九九长寿。制作这条竹龙花费了二三十个工人近半年的时间。 而整个舞龙表演的队伍的表演经验也非常丰富,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有七十五岁,最小的有十七八岁,其中大多数人都有五十多年的舞龙经验。
经历千年风雨,苍山翠竹在智慧的平乐人手中化作巨龙。每逢年节,竹龙便在平乐的青砖黛瓦中、人们的洋溢笑脸中、节日的火树银花中上下翻飞,庆贺丰收,祈愿平安。
“非遗”是一个民族的DNA,邛崃的“竹”在邛崃人的精神血脉延续中,成为了惊艳世界的光,更是历史的“索引”和无价财富。 当我们走进邛崃,走近“非遗”,就能感受到更鲜活的传承,更真实的生活。